1、案例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拥堵的情况日益严重,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是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的有效和长远的途径,全国正在施工和准备上报立项的城市已经超过了20个,预计到2015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将达到2000公里。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的基础设备,特别是车辆与安全信号控制系统在国内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合理的产业结构,基本依靠引进,直接影响到城市轨道交通的国产化率。
近几年信号系统的发展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基于轨道电路的传统信号系统向基于通信传输的CBTC(communication based train control,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系统方向发展,目前在国内正在建设的线路采用CBTC系统的有10条以上,而这些线路的CBTC系统全部是引进,核心技术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里。
2004年在北京市科委的科研项目支持下,北京交通大学与北京微联有限公司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CBTC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的定型产品有:轨道交通的计算机联锁CI系统、列车自动防护ATP系统、CBTC系统及相关产品。
企业通过对CBTC系统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和规模再扩大生产,将在全国轨道交通的信号系统列车运行控制领域中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打破该领域的技术垄断和技术封锁,提升我国在国际合作中的技术和经济地位,并有效降低未来新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或改造的工程造价,将为国家节约大量的外汇和资金,举例来说,城市轨道交通的引进CBTC系统在1000万元/公里,这样一条20公里的地铁线路引进信号系统则需要2个亿的资金,而我们自主开发的CBTC系统的价格则在引进设备的60%左右,这样的价格对于那些中小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并且国家也一直在强调自主创新,目前产业化的CBTC系统是国内唯一一套已经完成关键技术攻关而进入产业化的系统,在市场先机上非常有利,并且技术含量非常高,一般的企业或研制单位在2年内不会达到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另外国内设备在后期维护上面将为运营单位提供最快捷、最方面的优质服务,同时可以节约大量维护成本。深信北京市政府通过该项目的投资,将会给北京市带来不仅是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该项目的产业化成功将改变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产业化结构,真正使该产业成为北京市一个节约能源的、高新技术的、附加值很高的新型产业。
2、服务模式
中心在项目的研发、推广和产业化过程中,从三个方面积极参与,推进技术的市场化:
首先,为技术研发寻找技术人才。由于中心依托北京交通大学,并与北京市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因此,在项目研究和技术攻关阶段,中心积极配合科研机构的研发,根据项目需要,有针对性地寻找适合该项目的研究者和技术人员,在项目研究阶段就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证。
其次,当项目进入实验和测试阶段后,中心通过有关渠道和相关部门,寻找为该技术提供技术鉴定和认证的机构,并组织专家的评审与鉴定,为推动该技术的认证和评定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相应的贡献。
再者,在项目开始寻找合作企业准备进入产品阶段时,中心更是发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利用中心的优势,联系和沟通北京市的交通企业,促成该技术的研发单位与有关企业洽谈合作事宜,并最终达成合作协议。
总之,中心在此项目的研究、开发、市场化的进程中,在不同阶段都发挥者积极的作用,以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帮助,特别是市场化阶段的贡献更加明显。
3、实施效果
北京交通大学与北京地铁合作开发的地铁列车超速防护设备已经在北京地铁1号线、2号线推广应用,已经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技术,为打破国外垄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和车辆的测试、验证、考核,北京地铁运营公司正在编制北京地铁车辆、设备综合试验基地建设方案,初步选定在5号线太平庄车辆段西北侧地块建设综合试验基地。目前该试验线已经得到初步的肯定和批准。
4、案例特色
中心参与了该项目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过程,在不同阶段为项目做出的积极的贡献。充分发挥了中心信息、人才、渠道等多方面的优势,全方位地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应用发挥中介和桥梁的作用。